去年底,江苏省13个设区市完成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部分市县局已将区划结果投入业务服务及申报“三农”标准化市县建设工作中。
据悉,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工作,将提升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和减灾能力作为落实省部合作共建备忘录、推进气象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建设智慧江苏的重要内容。
基于此,江苏省气象部门全力厘清全省气象灾害背景,创新研发适应省、市、县三级的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技术,加强三级联动,实现精细化风险评估区划业务向基层延伸。
厘清灾害背景
夯实精细化风险区划基础
作为具体实施单位,江苏省气候中心早在2013年就成立了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将全省气象灾害风险普查与风险评估相结合,共同推进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工作。
“我们耗时两年,厘清了全省台风、暴雨(雪)、寒潮、连阴雨、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13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历史概况,收集整理了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影响范围等基本情况,并统计出了逐次灾害的人员伤亡、财物损失等情况,同时还对灾害破坏的影像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江苏省气候中心主任许遐祯告诉记者,通过大量基础分析工作,气象部门逐步建立了全省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基础数据库。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仿佛在千丝万缕中找到了起始的线头。随后,江苏省气象部门通过与防汛、国土、水利等部门的紧密合作,完成江苏省所有66个普查县209条中小河流、169个滑坡隐患点的风险普查和信息整理,并对纷繁复杂的灾害风险普查数据进行规范化、分类管理,风险普查率达100%,资料完整率达97%,夯实了精细化风险区划的基础。
融合多源数据
创新精细化风险区划技术
有了数据库,江苏省气象部门着手建立规范化可累加气象灾害综合指标体系。省气候中心工作人员在充分分析江苏13种主要气象灾害成灾机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气象灾害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创新构建了规范化可累加气象灾害综合指数,研发了风险评估区划关键技术。
“经过大量的演算和探讨,我们提出将方程曲线增长速率的两个拐点与气象灾害‘轻-中-重’损失对应的灾害持续时间和强度的临界阈值对应起来,突破了灾损曲线的计算方法,为定量评估气象灾损时空变化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许遐祯说。
针对目前所采集到的气象灾害数据信息,江苏省气象部门将风险区划首次精细化到乡镇一级。省气候中心组建了知识结构多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精细化风险区划技术团队,联合省内外高校气象专家、市县气象局业务技术骨干,依托国家自然基金、行业专项、气候变化专项和省局科研项目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整合诸如遥感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多源大数据,完成气象灾害承灾体脆弱性和暴露度的1公里网格评估,首次实现风险评估区划结果精细化到乡镇。
省市县三级联动
精细化风险区划向基层延伸
2016年汛期,江苏遭遇了较为严重的雨涝。全省气象部门年度发布的24期服务产品中有22期产品准确把握了中小河流风险区域和风险等级变化,并成功预警秦淮河、太湖流域中小河流一级洪涝风险。由于产品准确率和实用性较高,受到江苏省防汛防旱指挥部的高度肯定。
自2014年汛期开始,江苏省气象部门实现中小河流暴雨洪涝风险动态评估并发布产品。这些产品,很多都是由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共同协作完成发布的。
市、县气象人员开展风险区划工作的能力略显不足,省气象局不断强化指导培训,加强人才培养,尤其是依托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在市、县迅速推广应用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区划技术。
随着气象现代化不断深入发展,传统天气预报正逐步向精细化、基于风险的早期预警方向转变。信息化及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的飞速发展,为气象灾害精细化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提供了新机遇。目前,江苏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成效显著,常规气象数据解决了灾害风险时间变化和气候背景,遥感和社会经济数据将风险细化到乡镇,灾害数据对区划结果进行验证,基于致灾与损失相对应,开展精细化到乡镇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灾害评估和灾害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