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冠军: 加强内河通航水域气象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
    2017-03-13 中国气象报

    “‘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切肤之痛。”时隔两年,全国人大代表、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提起这一事故,仍不住扼腕叹息。唐冠军表示,内河航运和水上生产活动受极端天气影响很大,暴风雨、龙卷风、大雾等都能带来严重威胁,极易导致水上突发事件出现。正考虑到这些问题,今年他提议加强内河通航水域气象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

    作为最古老的运输方式之一,内河航运稳固地支撑着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截止到2015年末,全国内河通航水域航道里程达12.7万公里,运输船舶15余万艘,内河港口旅客吞吐量超过1亿。其中,长江通航里程占到70%。与其发展规模不匹配的,却是安全保障、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短板”。唐冠军指出,近十年来,长江干线因大风、强对流等恶劣天气导致的水上交通事故达83起,死亡失踪达114人。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唐冠军接受采访。 贾静淅摄影

    对于内河航运来说,在各种极端天气中,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影响尤其大。曾带队进行“东方之星”客船翻沉气象灾害调查的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副总工程师郑永光解释说,强对流天气一般最初生成于陆地,当其移动至水面上时,摩擦力变小、风力加大,对航行船只的“杀伤力”也会随之加大。长江地处北纬30度左右,正是我国强对流天气相对多发的区域。

    然而,强对流天气发展较快,消散得也快,在所有天气类型中最难预报,尤其对于短时大风、雷暴等天气的预报,至今仍是世界难题。这是国内外从事气象预测和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的认识。而对于预报来说,监测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因此,唐冠军建议,在聚焦难题、围绕提高极端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加大科研力度的同时,应注重加强内河通航水域气象观测站点建设。

    “目前陆上气象观测网络还不能完全覆盖内河通航水域。”他建议:在船舶、浮式趸船、大型航标、桥梁等水上设施布置自动气象观测设备,建立健全内河通航水域气象观测站网;参照我国海洋预报,建立专门的水上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准确发布内河通航水域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事实上,一直以来,气象部门不仅将提高强对流天气预报能力作为核心开展攻关,还专门针对航运交通气象服务积极开展项目研究。目前,由上海、湖北等地气象部门共同参与的长江黄金水道及近海航运交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项目正在紧密推进中。通过这一项目,气象部门将提高长江航道和近海航运交通气象服务的数值预报支撑能力,力图构建包括风险普查、移动观测、实况监测预警发布等在内的长江黄金水道现代航运气象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