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厉害了word无人机 救灾领域多面手
    2017-02-15 宇辰网

    近年来,在一些灾害灾难事件中均能看见无人机活跃的身影: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时,中国民政系统第一次把无人机运用到救灾抢险行动中。5·12汶川大地震后,无人机成为救灾行动中的“一员”,深入北川县进行拍摄,并实时向国家减灾中心传回图片,为民政部制定救灾方案提供依据,这是我国民政系统第二次将无人机运用到抗灾救灾中。

    无人机救灾

    2016年6月30日以来,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及江淮、西南东部等地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给部分地区造成严重洪涝灾害。这种情况下,无人机再次出动航拍南方洪水灾害,直击抗洪救灾第一线。

    近日,据外媒报道,日本各地正在积极尝试用小型无人机救灾。无人机凭借着对事件快速响应和执行任务时灵活机动等特点,在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灾祸等事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灾后影像获取:

    当自然灾害发生后,地表的地理地貌环境会较之前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道路受阻、通讯中断之后会给后续的救援工作带来严重阻碍,此时就需要无人机及时飞到灾区空域,获取灾后影像资料。这一方面让外界在第一时间准确了解到灾区的现状,为接下来的救援提供指导和保障,另一方面,无人机相比有人机,测绘的安全系数、成本等因素也得到了最大优化。

    如去年8月,受台风“狮子山”影响,吉林省延边地区出现强降雨,继而引发洪灾。延边州测绘管理办公室紧急协调延边州唯一的无人机生产测绘企业提供无人机参与抢险救灾。在这次灾情中无人机路面受阻的情况下,成为了抢险指挥者在空中的“双眼”,及时准确的将灾区信息第一时间发回抢险指挥部门。在5天5夜的救灾过程中无人机先后起降38次,单次往返里程都在百公里以上,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抢险救灾任务。

    通讯中继:

    当自然灾害爆发时,灾区核心区域内的公共通信网服务在几天内一般会全面终端且难以恢复,而应急卫星通信系统因抢险现场的抢险单位和人员通信过多而负荷过重不能保证实时通信;北斗卫星系统现阶段还只能提供通信鉴于服务。许多抢险现场的信息不能实时送至抢险现场指挥部和后方应急中心,抢险队伍在进入灾区核心区域和进入后的工作过程中,与抢险现场指挥部和后方应急中心基本处于通信失恋状态。这时可以使利用无人机(例如系留无人机)的通信系统来搭载自组网电台、集群微型基站、LTE微型基站等多种通信载荷,形成多种灵活的通信应用配置方式,在灾区核心区域快速开通通信服务。

    投送物资:

    当灾难发生,救援部队无法立即到达抢救被困人员时,给被困人员投送水、食物、药品等必要物资就十分重要。

    当年汶川大地震时,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的一架米-171直升飞机,在执行投送物资、运送伤员的任务时,因局部气候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失事。导致机组人员全部壮烈牺牲。相较而言,无人机在投送物资的方面具有人机分离的优势,也以最大限度的而减少人员的损失。

    据媒体报道,日本近日积极测试无人机救灾,未来将利用无人机拍摄受灾现场,并在灾区空投救援物资、呼吁居民疏散等。获得日本国土交通省批淮的无人机操控者中坂昌行表示,救生衣、医药品、食物等都能运送,若大一点的无人机,能送更重物品。去年10月他完成用无人机扔下救生圈的实验。

    搜救灾民:

    灾情发生后,灾区人员会比较分散,不利于搜救工作的开展。及时抢救被困灾民,清点灾民人数,分配救灾物资,成为救灾工作中的一大要务。

    无人机还可以机挂载探照灯,帮助搜救人员在夜晚找到灾民,或者在火场附近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进行勘察作业;无人机搭载生命探测仪,配备GPS定位,能感知和获取人的具体位置,在最短时间内找出生命源;将无人机集成语音、扩音模块后,还可以利用它实现空中呼喊或者传达指令,不仅能使消防部队调配人员进行重点区域灭火工作,还能及时通知消防人员撤离危险地区,并提供最佳撤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