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晓波:我国应急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015-01-23 中国政府网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应急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应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应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为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应急产业是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发展应急产业有何必要性?在发展过程中,需坚持哪些原则?与之配套的财政、科研政策和人才队伍建设如何跟进?2015年1月23日,三部门嘉宾作客中国政府网,解读《意见》,并与网友在线交流。

    [主持人]那我们也想知道,当前我们国家的应急产业发展存在着哪些主要的问题,还有我们国家应急产业科技发展当中存在什么问题?

    [景晓波]好,我先回答前面的问题,后面请科技部的孙司长再来讲科技方面的问题。我国应急产业提出得还比较晚,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现状可以用四句话概括,一是应急产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中央和地方都出台了利于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这次国务院出台的这个文件;二是应急产品、技术和服务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一批先进的应急装备脱颖而出,应急服务业态发展迅速;三是应急产业发展力量不断壮大,一些地方开始打造区域性应急产业集聚区;四是应急产业支撑保障了四川芦山地震、人感染禽流感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处置。

    同时要看到,我国应急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应急产业体系不全。主要表现为适应我国公共安全需要的应急产品和服务体系还未形成,应急产品和服务还分散在现有相关产业中;应急产业布局尚不清晰,与处置突发事件应急物资需要就近就急相比,还没有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布局应急产品和服务发展,等等。二是市场需求不足。这是我们调研中企业提到的最多问题,如何构建常态与应急条件下确保企业均衡生产的需求机制,关键是全民公共安全消费需求没有有效的激活,物资储备、重要设施和应急队伍应急产品配置标准尚未对应急产品构成有效的拉动,航空救援等应急服务培育不足,等等。

    三是关键应急技术装备发展缓慢。这个一会儿科技部会作更详细介绍。我想说的是,反思我们历次处置特别重大突发事件,部分关键应急技术装备一直是制约救援效率的重要因素,比如大深度大吨位沉船快速抢险打捞装备、超高层建筑火灾扑救装备等,这部分关键技术产品还需要依赖进口,可以说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亟待突破,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意见》对2020年前应急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所需政策措施进行了系统部署,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产业结构、促进集聚发展、促进推广应用和开展国际合作等6项主要任务、在充分利用好现有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标准、财税支持、投融资、人才队伍建设等5条政策措施。这些任务和措施更加侧重指导性、方向性和可操作性,需要有关部门和各地加大力度推动落实。

    [孙成永]那我再从科技的角度谈谈我国应急产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应急产业和技术进步是直接相关的,近年来,我国的应急产业和技术装备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突发事件的处置现场情况非常复杂,对应急技术装备的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很高,而我国由于应急产业起步非常晚,产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强,一些产品技术含量还不高,部分关键技术产品还依赖进口,没有形成核心的技术竞争力,存在一些主要的问题:一是应急技术创新缺少系统性的目录指导,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应急科研研发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性。二是应急产业的科技资源分散,缺少统筹和整合,核心应急装备技术研发支撑条件不足。

    三是应急技术和产品体系条块分割,不同领域的应急技术拥有单位之间缺少交流和合作,导致核心应急装备系统之间互不配套、互不兼容,影响救援效率的提升。四是有效的产学研应用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应急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市场渠道还不畅通。针对这些问题,也是为了尽快改变应急技术装备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现状,《意见》中明确部署了相关的重点工作任务,并明确由国务院相关部门牵头落实。

    比如《意见》提出要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明确提出将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等积极对应急产业相关科技工作进行支持。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预警、应急通信、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预防、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监测预警等领域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应急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从而支撑产业发展。《意见》还提出整合应急产业的科技资源,推动应急产业领域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应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充分利用军工技术优势发展应急产业,推动军民融合。《意见》也提出要加大对应急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对列入目录鼓励类的应急产品和服务,在有关科研计划中给予支持,还需要探索风险补偿机制,支持重大应急创新产品的首次应用等。